看之前以為是再抽離一點的一本書,但看著就發現居然是如此直白的。大概如果是在出版的當下就看,和相隔多年後的今天看,感受是完全不同。因為知道書寫的時候都只是作者個人的記錄和梳理,不一定摻雜公開說明或是創作的部份,又知道時間點線面跟今天很不同,所以個人情感上的認同或是不認同都不會影響閱讀的流暢度。
本書用時間作為編排,再在19年9月後補入14年9月的部份。時空全然不同,但因為當中都是個誠實的文字,所以很多說法,到今天仍然適用,例如如何善待自己的部份。
認為值得highlight的是:
1. 在異地跟陌生人談到自己城巿的狀況和感受
2. 自己的情感需要和被自己投射情感進去的他者之間的關係
3. 小說/文學作品在不同時間場境被提起
看完後再坐下寫讀書筆記,便會想起配著董啟章《學習年代》一起讀也會是有趣的事。當然,要不要讀這本書的時候,比較傾向是大家都要好好照顧自己的心情,看不下去就是看不下去,不要勉強自己。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