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到愛情,不得不說一下麥菲斯的理論。「愛情只是讓兩個人剛好能互補虛空的錯覺。」這錯覺從發現自己不滿足,到發現有人好像持有能填補自己的空洞的那部份,所以追求那個人去給自己滿足的感覺。
這空洞感其實沒被填滿,也是另一種的滿足感。所以總有很多人沉迷於這些愛情的遊戲,享受以為圓滿,最後卻又失落的落差感。
麥菲斯以外星人和地球人談戀愛做為他的偉大著作的背景設定,以兩人互動的小事作點題,去說明人在愛情只中,最後尋找的,都只是自己。那個精神及物理上,自己均無法成為但憧憬的自己。
這是一個因為家鄉的星球被毀,而被送到地球,在地球長大的外星人,和一個從小病弱在富有的家中被受關愛,但家人卻因恐怖襲擊而死去的地球人的故事。肉體無所不能的外星人,對照著身體因病虛弱的地球人。
麥氏一直努力打擊那主張因為身份差異而不成愛情的理論,他認為身份差異只會讓愛情更加強烈。那些會對身份差異結合有所恐懼的,是來自既得利益者對權勢的留戀,所引發出來的謬論。
這不得不補充一下,麥氏這跟愛情有關的論述,其中很大程度是基於他那套左翼的世界大同人人平等的信念。世界的地圖分東南西北,人類的思想也分左右,然而在這圓型的地球,向左走了一圈,自必然走到當初的右邊。所以麥氏說他自己既左亦右,只看出發點是在哪裡。

這其實解釋了為何主流的愛情,總是男女的配搭,而同性的愛情總是這樣的小數。追尋別人身上自己沒有的東西,最顯眼的二分不就是性別嗎?
從身體的結合就能見到這種互相追求自己沒有的部份的明顯狀況,而傳統之中對男女的角色要求,也是為了突顯這種身體上的不一樣,從而加以操控社會的形狀。
麥氏以事件式的故事,寫著這兩個人的愛情,如何在面對各自的責任,各自的尊嚴,各自對被愛的需求,各自對愛人的需求中找到平衡點。
當中除了講述愛情,還將很多人性中對於坊間像是即棄餐具一樣的心靈小品書系和兩性關係的書,大肆批評。
將所有問題都歸究於性別不同,以「兩性」的差異作為賣點的書,都只是將一堆本該如樹木一樣好等他們長出枝葉來,卻被隨意的砍下來變成餐具只為了填補那需要被快速消耗的瞬間。連即食食品也算不上,那至少還會有飽足感,那只是為了看起來好一點而生產出來的垃圾。

說到垃圾,我其實也是垃圾一件。
在失去出產時所被賦予的功能時,那個東西就會成為垃圾。
在被擁有者所捨棄的時候,那個東西便是垃圾。
在被視為垃圾的時候,那個東西就是垃圾。
我這三個選項都踩中了,所以被撿了回來資源回收。
到底我身上還有什麼資源可以被回收呢?
是不是剩下這大腦可以用作輸入不同的理論,處理一些無聊無用但卻需要被整理的思考,從而將那些有用的整理成為另一種可被另一種人閱讀的格式呢?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偽‧家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