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嘈先:為何學術性又出自非基手中的基教研究書可以寫得這樣好看,而所謂的教內作品好像總是又長又悶又沒有重點,所謂的需要絕對正確的傳統/主流實在太限制了創作。這時候又想起《上帝是紅色的》。

如書的副題,是從一個知識分子看一段城巿家庭教會發展的歷史,而書中內容主要是對話,再加上作者自身的補充,有時是文件的記錄,有時是個人感想等等,將受訪者的故事展現出來。雖然是對話,但是因為有個人的感想,所以有時間的推進,所以其實真的很像小說,所以讀得很順。

而書的主要討論內容,除了信仰本身是甚麼外,主要的部份其實是一段由團契發展成教會、到最後分裂的「信仰群體組織化」經驗。這段好看的原因是,受訪者是一個在事件之內,但又不自以為在事件的核心之中的人。而在談及人事問題時,充滿體諒。而在討論信仰本質的部份時,多半搭著作者自身的吐嘈,所以令到整件事沒有那麼硬銷。

主體內容完結後,作者自己又補充了很大一篇關於宗教人類學研究的想法,還有這類型的書寫的討論。如實記錄了那個年代的學人風光,帶來了一點苦盡甘來,不必氣餒的力量。

當中最深刻的一段,是他們在提到教會發展得很不錯的時候,很有能力的主要領袖,逐漸的排除了好些元老領袖,其中有些就這樣離開,但覺得要討論一下的時候,就變成了一些不同立場的人泥沼般的討論。有支持主要領袖的人,這類人某程度上就是盲撐的狀況;有在討論前都沒有參與但就需要表態的中間群體,這類人某程度上除了旁觀討論外,只能在投票時表達意思,因為對於狀況並沒有很好的掌握,亦不想有既定立場;有認為提出異議的人有理有據,會用很多理據去討論事件的人。書中這件事的發展一如各種大大小小教會的下場,其中一方離開,這次離開的不是主要負責人。比起其中一方的離開,這種漫長而其實無甚結果的漫長討論,更加帶傷害性,或許這是對群體必然的傷害,但對個人而言也是有損害。而發展到受訪談者提出離開時,其實還是會見到教會有成長的,其中會有人疑惑這次是否跟主要負責人有關,或是想離開的人有甚麼不滿之類。而最值得一提的一點,是受訪談者離開前後跟主要負責人的討論中,主要是負責人的自我反省,多於受訪談者去留問題的討論。

到底怎樣形容一些分裂,是單純的意見不合溝通不良,還是權力制衡機制失效,還是甚麼,當事人應該很難客觀說清,但就是介乎當事人和旁觀者的這位受訪談者,令到整件事能從他的角度變得立體。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偽‧家課 的頭像
    偽‧家課

    功能性主導

    偽‧家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