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東亞/宋念申
隨手借書的第三本,但比演算法更加準確(?)地,可以和之前談及伊斯蘭啟蒙/緬甸緬佛主體,串連成為某一種關於民族主義的閱讀系列。
這本是身在美國的中國學者所寫,關於他如何向人解釋「東亞」這個概念。首先他提出了所謂的現代化其實不是現代化,而是殖民現代,即將某種文化定義為「現代」,強硬殖於想要從中取得利益的地方。之後,他提出了大部份的國名都是源自於要與其他人交流而生成的,甚至不止國名,東亞這個地理認同,也是源於需要和其他地區的人交流而生,多於政權更換之類帶來的認同。中間談到「日本」、「韓國」、「朝鮮」和「中國」這些名字的源由,亦談到區內所謂的從屬關系並非權力的從屬,更多是貿易圈中的某種過路費,稱呼並不影響交易以外的權力關係。
本書從三個組成東亞概念的國家(?),中國、日本及朝鮮互相之間的交流史,與歐洲/天主教帝國的交流,試圖重新敍述/拆解到今天還流行著覺得殖民帶來的現代化是為地區帶來自由的此「衰極都好過原本果種」。主要批評大部份的宗教,無論是儒在明清、韓日,還是天主教在十九世紀等等。有種傾向甚至是提出所謂的國家興衰,向外擴張的橫蠻程度,都跟主流宗教相關的黨爭有密不可分的關係。
作者有提到這本書是發自面向沒有亞洲背景的美國大學生的入門課程,再加上成文時是以非學術的雜誌刊登面向,是非常易看的一本。其中最特別的是談及國名發展那部份,他有很仔細的將發音用不常用作國名的中文音譯出來,如果當時的名字有原文,他也會列出來。這種做法令人印象比較深刻,同時亦不會混亂了現代的用語,以避免不自覺代入現代情況的框架。而讀著會想起《巴別塔學院》當中,關於封閉的無法產出,和交流的豐富資源等的魔幻描寫,很多都和這本書談及的以歐洲為主體,到其他地區建立問題,再以強奪為解決問題的報酬的怪奇模式。
1到9章,談的都是二戰前的東亞,但到了10章,談到二戰和冷戰的東亞局勢,除了批判美日繼續帝國主義、在韓越等地操作二元白色恐怖外,卻在1至9章形成批判民族主義的狀況下,提出超乎想像讚揚中共自立國以來採取的發展方向。此章談及中共政權的所有說法,除了感受到作者深深的同情和認同外,更缺欠了對各種狀況的批判,完全將前幾章批判天主教要求人開放但自己不開放的問題,在這章重演。想為當代政權說項其實也不是不明白,但在一系列推翻傳統的論述下,結果還是給了一個粉飾政權的結論,實在有違學術上的理解。但,也很切合某種左翼思想,可能也是某個學術派系的慣用收尾。
作為了解日本帝國主義,或是韓/朝當代的爭議,這本書其實有做到去西方觀點的做法,也有很好的寫出儒家理學等如何形成東亞這個概念,但就只止於這部份,其他層面的思考,就取著批判的狀況去讀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