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斯蘭、現代性與後殖民/ 蔡源林
本來2月就想階段性結束,但結果因為見到這本有講多一點亞洲東/南部份,所以又拖多了一陣去看。看狀況可能會在3月內完成系列小結(?)
這本分兩部份,上半部主要是阿拉伯和一帶的信仰發展和細節內容,由於以前已經看了很多,所以這部份除了靈修部份外有些沒見過的內容,大部份都在其他書看過。如果純粹就信仰內容而言,《超越聖戰 :探索伊斯蘭吉哈德》在處理《聖訓》的檢索和歷史梳理上比這本好。當然,也可能只是因為學者的出身年代不同,所以用詞和舖排上那本比較適合我。這本不同的部份,是他並沒有排斥蘇菲主義,而是獨立地開一部來討論與之最相關的靈修部份,即其他談論伊斯蘭時,比較小討論的部份。但,看完就只是會了解這部份源於何處,為何好像不太常被強調。作者置入這部份,是為作為一神教如何進入多神教的中國、印度、馬來西亞+印尼,並且在地化成功的舖排。
下半部則是分章討論伊斯蘭在印度、中國和馬來西亞與在地信仰及政權的交流,主要是引用作者查到的史料和其他學者的說法。在討論印度的部份時,主要集中於用史料試圖辯證伊斯蘭作為印度的侵略者,是否基於信仰將佛教滅絕。而在中國部份,則用了兩個章節,一章討論伊斯蘭如何進入中國及作為宗教教育的經堂文化的發生,另一章則討論明朝出現的的翻譯和儒學化的伊斯蘭教義。至於馬來西亞的那一章,主要討論民族主義和世俗化,讀起來其實很像在其他地方看到的土耳其的發展。
看完後再重新看了一下作者介紹,原來他有譯edward said的書,所以這本書全本都離不開探討「東方主義」帶來的影響,全書大概都是走著試圖「還原」穆斯林信仰,提出伊斯蘭的攻擊性是源自政權的政經考慮,特別是西方/殖民者需要建立假想敵。作者比較在意的是文章/學說引用時,那些文章/學說的背景是否有「東方主義」濾鏡。由於已受過主要引用遊記的《伊斯蘭啟蒙運動》一書的洗禮,會覺得作者這種想要學術性地分析解拆「迷思」的做法,其實只是掩飾他個人喜歡穆斯林的立場。將侵略和不平等的問題,歸入伊斯蘭國家的掌權者政治需要,而沒有進深檢視宗教在這個狀況下的得益,直接將壞的歸政治,好的歸宗教的政教分離,有點怪怪的。
值得一提,這本書處理人名部份非常好,先知穆罕默德直接用穆聖,其他阿拉伯/波斯等人名,用英文拼音先出全名,之後再提時就用姓,因為不用在一堆中文字中找中文字,所以在閱讀上的辨識度很高。而書中亦有簡略提到不同關於翻譯的事,其中有趣的部份是元明時代傳入中國的伊斯蘭經典,是會將阿拉伯文、波斯文和中文混在一起,再寫成漢字,所以要讀懂,需要懂三種語言才可以。
詳細的評價或者會在這個階段性閱讀發表,但作為網上有全本可以找到,加上是以中文寫成算是流暢易讀又有東/南亞和vs佛教的探討,是同類題材中也值得一看的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