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真事改編"的議題電影常見「到底有沒有真實展示」的問題,很多時變成了製作團隊有沒有比觀眾更了解議題/貼近當事非主流群體的角度。但因為大部份非主流群體內部,也會因為不同的個體差異,而對如何逞現有不同的意見,就算有群體的代表在製作之中表達,也免不了被質疑是否立場偏頗/太過刻板。但近年自媒體/社交媒體發達後,很多時群體中的個體本身就擁有發言的權利和足夠的觸及率,所以非群體的人檢視議題電影時,就會變成「代理別人說話」。或者應該要強調,看了不代表完全知道理解,但知道理解了一個被修整成可以用電影表達的模樣,讓整個社會有一些資訊和角度,去促進話題的產生。

《看我今天怎麼說》公開上映後,由於借電影借主題曲和片尾動畫表達的主題:「選擇自由」太直白,所以更多noise是在討論劇情安排促進手語和人工耳蝸的對立。某程度上,這種狀況是在反映主流/健全主義中心思想下,對於二元對立的需求,無視了真實存在的個體差異中帶來之多元。

個人覺得劇情安排上最好和最不好的,就是那條似有若無的感情線。劇本的處理中,將Alan和素恩的初始關係設定為情侶,中間Alan問素恩是不是喜歡上子信,加上又是黃修平+游學修,便不自覺地出戲到了《那一天我們會飛》。主流的愛情片中,女生在兩個男生之中,只能二選其一,在這裡變相產生出手語和人工耳蝸只能二擇一的隱喻,結尾沒有出現三人同場的場面,也有種將這種情況固化是我覺得不好的部份。其實我傾向Alan是大人不需要選擇,子信和素恩他全都要(喂),但正正因為套用了主流愛情的二元關係,選擇自由這個主題,便加上了如何面對不被選擇的問題,也是我覺得這條感情線最好的部份,補充了職場線只有沒有選擇的選擇的展示。

身處主流的大部份人,都接受不了自己努力追求的主流不被其他人選擇,所以會想用很多方法排儕掉其他選擇。就如素恩的媽媽對於手語的排斥、素恩第二次訪問手語被刪去等,都是位於主流的人,面對其他多元的部份時候過於不安而將可能性刪去,以讓自己感覺更可掌控。但其實他們的狀態,跟子信想要強調手語,或者在聾人餐廳中否定素恩的聾人一樣,都是害怕自己選擇了的不被選擇時帶來的否定感。Alan在跟素恩吵架的那一幕,就是在覺得素恩視子信比自己更重要時,試圖借要求素恩選擇跟自己相同前進的方式,以維持自己的安全感。某程度上跟素恩母親的角色重疊了,但明明Alan就認同人工耳蝸和手語可以共存,知道素恩需要手語來表達自己,卻因為這條主流的感情線而製造了對立的場面,算是用另一個角度將對立其實只是主流價值觀生出來的假命題說一次。

至於電影中的手語和音效的表達,很多人都寫了很多評論,但還有很多我覺得細緻可以討論的小片段,例如跟素恩一同入職的兩個精算師助理都是男生;素恩家中只有媽媽出現;聾校老師惡鬧vs基金會職員的溫柔勸告;洗車客人用電話語音輸入文字同子信溝通。這些可能帶來的意義和解讀。

當然過份解讀就是浪費成品,敬請先入場後詮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偽‧家課 的頭像
    偽‧家課

    功能性主導

    偽‧家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